切换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热点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东风官网
755   0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杨军(左三)与他的试验队员们

(记者 赵巧焕\文 徐新元\图)他,打造澎湃“自主心”;他,练就“听音识故障”。追梦东风,逐梦自主,搏出星辰大海。

从东风公司第一款自主发动机A16到荣获“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东风C15TDR,挑战、探索,挫折、创新,激动、骄傲,东风自主发动机发展史上,他洒下了太多汗水,付出了太多心血。

“为东风汽车打造一颗强大的‘自主心’。”这是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质量验证中心首席工种师杨军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追求和梦想。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一.对发动机的一份痴心

1975年7月,杨军在十堰一个工人家庭出生,父辈正是手擎马灯、人拉肩扛改变深山的“第一代东风人”。生长在汽车城,杨军自幼喜欢机械,喜爱汽车,对汽车工业、汽车技术充满向往。

1994年,杨军从东风技校汽车试验班毕业,恰逢东风招聘汽车发动机试验人员,他顺利通过招聘考核,进入了当时的技术中心。上班后,发动机试验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杨军在校所学的内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不久后,杨军便理清了工作中种种规则,并越来越喜爱这份工作。

“在那段技能的快速成长期,我都不记得拆过多少回发动机了,算不清。”发动机是个精细件儿,一颗小螺栓都马虎不得,拆得多了,心里就有底了。拆着拆着,杨军就在心里画出了发动机的解剖图,“为啥甲移动会影响到乙?为啥乙加厚会牵连到丙?这些书上也许会写,但是到底不如手摸出来的见识深刻。”

杨军对发动机一直充满好奇,以至于后来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时,他硬是忍不住对发动机“动手动脚”:拆火花塞、拆燃油喷嘴、调气门间隙,来回琢磨声音。“那是台老富康,发动机声音没现在的机器好听,结构也不复杂。”杨军笑道,“现在的发动机太复杂了,没工具没仪器的,我也不敢再在家里拆着玩了。”

杨军的工作热情,被所有人看在眼里,肯定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伴随东风事业发展,新的机遇也出现了。1997年,杨军走出十堰,入职神龙汽车公司技术中心的发动机试验室,直到2009年被调入公司技术中心。这期间,他还先后读取了武汉市职工大学经济管理专科、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管理本科学位。

20余年,无论在十堰还是在武汉,无论是在神龙公司技术中心还是在公司技术中心,杨军总是站在发动机试验第一线,保持学习、保持思考,在一款又一款、一轮又一轮的发动机试验工作中,成就精湛卓越的专业技能。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二.知辛苦而不畏辛苦

2009年,公司技术中心发动机试验室尚在筹建中,只是一片建筑工地。但东风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车风神S30的发动机A16开发验证工作已经必须启动。此时入职“缺人缺经验缺设备”的公司技术中心,对杨军来说,无疑是个“走出舒适区”的选择。

“虽然在合资公司工作过,有一定的经验,但全面负责台架设备安装调试,尚属首次。如何系统地进行规划安排,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纵然时隔多年,杨军依然记得当年那还是个建筑工地的发动机试验室,挑战、探索,皆在眼前,不容退缩。

“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我的才能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杨军引用了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为了东风自主“心”,他怀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与同事们一道走向了自主创新的征程。

那段时间,试验室搭建方面,杨军向有能力的建设专家和供应商请教,与其讨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快成长为试验室筹建团队中的骨干人员;发动机试制、装配方面,杨军主动担当、积极思考,对缸体结构等部件进行观察、分析,还设计工装夹具简化拆装流程,其中,“自主品牌A系列发动机飞轮锁止器”等设计获得东风公司实用新型专利。

“东风公司首个乘用车自主发动机 A16项目和东风公司首个乘用车发动机试验室能力建设项目骨干成员”,个人简历里一句简单的形容,凝聚的是太多日日夜夜的孜孜以求。“近10个月的时间,我基本上都是每天15小时工作制,早七点到晚十点,手机24小时待机,不知道半夜里接过多少电话。”

2012年10月18日,东风自主品牌A16发动机SOP仪式在技术中心举行,人声鼎沸中,杨军激动得直抹眼泪。“A16是我们亲手装配、亲手试验的,就像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我的试验团队也壮大了、成长了,大家几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主动学习、主动创新让杨军获得了更多的提升机会:2002年,参加神龙公司欧Ⅱ汽车尾气排放北京试车场试验项目的工作;2004年,被派往奥地利AVL公司参加培训;2011年,在与保时捷公司合作开发的B系列发动机的工作中担当专家,指导首台样机的装配及拆解工作,参与编制首台样机装配报告;2014年,参与编制完成东风汽车公司企业试验标准5项。

“我自己总结了一句,发动机试验要求大家要做好‘万精油’。”杨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杨军放弃专业的术语表达,用一些“俏皮话”向记者阐述自己对发动机试验工作的思考心得。

“万”指“知识面要广、拿手活儿要多”。杨军掰着手指数道:“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力学、机械制图,材料、油类,都得懂点儿吧。传感器、相关测量仪器,都是常打交道的东西,相关知识也都得与时俱进吧。”“手上的活儿也得多。发动机试验工吧,以前叫发动机钳工,就是因为微调之类的工作,需要用到钳工技能,很细致的。还有电工基础技能,关注油水电都是基本工作要求。再就是工装,巧妙的工装可以让发动机装配简单些、轻松些。”“发动机越来越复杂,对我们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精”指“能够解决发动机故障”。发动机试验本质来说,就是个提前触发故障、解决故障最终彻底规避故障的工作。近年来市场技术援助工作的经历,更是让杨军对“解决故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根据专营店反馈的情况,我们梳理出发动机故障的8项典型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诊断、排查指南,帮助他们更简单地找到问题根源,快速解决。”

“油”就简简单单是“衣服上的油”。“机油啊,润滑油啊,即便如今试验环境改善了,发动机试验也是个辛苦活。”杨军笑道,“我儿子在幼儿园画过一幅画,叫‘我的爸爸’。小小的眼睛挂一副框架眼镜,稀稀疏疏几根头发,被我老婆嘲笑是‘油腻大叔’的典型。我是不太认可这个称号的,但也觉得那幅画很传神。”辛苦,是真的;但不怕辛苦,也是真的。一笑了之、自我打趣的背后,杨军想要强调的是发动机试验人员的“知辛苦而不畏辛苦”。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三、在反复中螺旋上升

多年工作,总有些事情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在东风首款自主发动机A16开发的过程中,可靠性试验即将完成时,突然出现了发动机机油压力低的问题。经过一天的排查,依然没有找到原因。这意味着可能要重新做一轮可靠性评估试验。但如果重新试验,那必将会影响到发动机整车试装进展,影响整车开发进度,延误上市。

怎么办?问题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钟仍未被解决,所有人都很焦虑,沮丧的情绪开始蔓延。“我再查查吧。”杨军站出来,又开始动手。两个小时后,仍没有收获,这让一直自信的他动摇了。

“心态,心态,要有良好的心态。”站在操作间,看着发动机,杨军不停告诫自己。很快,他冷静下来,着手扩大检测范围,最终发现原来问题并不是出在发动机,而是出在试验小车机机油泵。发现了问题所在,一切就好办了。最终,台架在次日凌晨2点恢复正常,试验继续。

“既想让试验一次通过,又怕试验一次通过。”提起试验工作,杨军的心态很矛盾,“试验就是试错,变着法儿找茬,把所有的隐患都提前暴露出来,才能给客户一个安全的承诺。不过,一时来看是反反复复,其实是螺旋状上升。反复得多了,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还有发动机的进步。”

与发动机打交道久了,杨军也有了个“特异功能”——“听音识故障”。

“发动机有自己的‘语言’,如果细心倾听,就会听懂它在‘说’什么。”试验中如果遇到发动机异响的问题,杨军喜欢依靠耳朵快速寻找问题源头。“听得多了,发动机的声音就像支和谐的曲子,哪里出了情况,顺着声音就能摸过去。”

王毅是杨军的徒弟,他在入职后不久,就遇到了件难题——某次夜班期间,台架上的发动机忽然出现异常。分析判断后,他更换了飞轮摩擦片,但发动机却没有如期恢复。各种检测之后,王毅依然未能找到答案。他慌了,于是连夜打电话向师父求助。

杨军到场后,核实了具体情况,翻看了发动机数据记录,大胆决定“送电,听听看”。在听了不到一分钟后,杨军就为这台样机下了“诊断书”:飞轮摩擦片破碎后,碎片溅上了转速传感器。然后按方取药,果然药到病除。

“传感器是个很敏感的小东西,受了点儿小伤,检测仪器可能都测不出来,但是它受伤了就不肯好好工作。”杨军像是在形容一个小生命,“但是听得出来,电流冲进启动机的声音,被堵塞的声音,嘶嘶嘶嚓,听得出来。”

“真的听得出来么?”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记者不由发问。

“清脆或者沉闷,悦耳或者刺耳,噗噗噗,咔哒咔哒咔哒,或者咔……哒……咔……哒……”杨军说了一堆拟声词,把自己都逗笑了,“真的听得出来,不过不是我描述的这样。你天天听正常运行的声音,听多了,有一点儿异响就能察觉。尽管不能应对所有问题,但关键时刻能提升故障识别效率,掌握熟练后,准确度并不比机器检测差。”

惟“耳”熟尔,或许就是这特异功能的秘诀。

不过,现在,杨军已总结出多项发动机异响对应的故障声律,意在将这项“特异功能”转化成可复制经验,传授给团队里的年轻人。“我们用手机录下故障发生时的视频和音频,让试验员们熟悉这些现象和声音,同时,将积累的信息建成发动机故障库,以便今后遇到相同问题及时查看,缩短故障排查时间,提高试验效率。”

还有个经历让杨军一直放在心上。那是个小小插曲,让杨军对“权威”有了更多的思考。2010年11月的一天,由杨军和德国保时捷的专家共同负责一款发动机的首台样机装备。德国专家在装配活塞、活塞环时,把第一道活塞环、第二道活塞环装反了,杨军发现后立刻指出。

但面对权威专家,翻译不太敢凭借杨军一句话就轻易质疑,杨军细致解释:“发动机的第一道活塞环是气环,也就是矩形环,耐温耐压,第二道活塞环是梯形环,刮油补油。这二道活塞环装反,会影响发动机……”一番沟通交流,德国专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当场向杨军举起了大拇指。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四、带出一支过硬队伍

经过11年的发展和壮大,公司技术中心试验运行团队由最初的6人发展至60人。将团队培养成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素质过高的队伍,一直是杨军的工作重点之一。

公司技术中心动力总成NVH试验工程师杨国芳是这么评价杨军的:“他是个老发动机人,有积累、有办法,也有担当。他要求试验团队做工作日志,定期总结交流,不仅要有文有图,还要有声音有视频,力求将每个案例都研究透,变为经验。”

“作为发动机试验室试验运行组团队领头人,首先得有着过人的本领,然而过人的本领却不是天生的。”在带队伍的过程中,杨军始终保持着学习、自省的习惯。

为提高团队专业技能,杨军组织开展专业理论课堂,关注行业、产业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利用废旧发动机组织发动机拆解训练,提高年轻技师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广泛开展岗位技能比武练兵;实施试验现场目视化管理,通过组织“日例会、周总结交流、月改进”、“5S管理”等凝聚和提升团队的各项能力。

还有阶梯式培养、轮岗培训,组织记忆管理,创新改善、标准作业书制作……诸多管理办法都已经内化为发动机试验全体成员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走一万步,不如一万个人走一步。”团队提升的效果是可观的。杨军所带领的试验队伍曾连续5年获得东风公司级“工人先锋号”荣誉,2014年获国家级“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荣誉,2017年获“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荣誉。试验团队中,有多人在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1人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多人获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优秀员工”荣誉称号。

“除了带着大家工作,我也想办法带着大家玩。”杨军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试验室的摄影器材。“文不如图,图不如视频,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大家都是更喜欢看图看视频。加上我们这儿刚好有个摄影达人,试验室就把摄影当成特色项目来练了,至少大家的工作照、形象照都能‘自给自足’了。当然,有图有视频的工作总结也多了。”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需要一股热情。我就想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谈起试验室的员工们,杨军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又是喜悦又是骄傲。但同时,他又难免心怀忧虑。

“燃油机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面对行业技术变革,杨军思考了不少。“未来,燃油机市场势必要缩小,到时候,我们实验室这些人怎么办?改行么?”在十堰长大,杨军亲眼见证了东风发展史上起伏,时代的每一片雪花,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这让他总是危机感十足。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班人,同时也是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质量验证中心党总支部副书记,杨军正在探索如何在中心改革转型发展中,党建引领保落实,抢抓市场机遇,发挥工作室的平台作用。他在考虑将动力总成专业领域向整车专业领域延伸,构建一岗多能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技能工匠团队,为创建行业、全省乃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积势蓄力。

说起这些,杨军很是严肃:“员工能胜任更多岗位、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对中心的改革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具体怎么干、最终能干成什么样子,还是要看扎扎实实的工作。”

2020年,杨军成功竞聘公司技术中心首席工种师,职业生涯迈上新台阶。一切,值得期待。

【东风工匠】试“心”大拿杨军

0 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确定
注册
验证码
手机修改
验证码